【2018年度能源新聞】
#第九名 #太陽光電產業需要一點陽光
目前政府的非核家園框架下,規畫了2025 20GW的太陽光電裝置目標,其中又以屋頂型3GW以及地面型17GW的目標各自努力中。然而,地狹人稠的台灣,在尋找土地的部分勢必會遇上困難,今年在光電發展部分,兩年推動計畫新設1.52GW的目標還算順利達標,但其中以屋頂超前,地面型落後,為了補強後續速度,在光電土地開發上,政府看上了公墓區域(祖先保佑),一度引發爭議(但我支持啦),此外,數起在水庫鋪設光電板與嘉義廢鹽灘地的生態爭議,以及無良光電廠商勾結不法任意棄置廢矽泥(七月)等等,讓我們再度思索光電板即便立意良好,但如果沒有納入善的治理仍是枉然,環保署十一月初允諾在年底時會建立起回收機制(只剩八天了阿…)明年實施,期待能改善任意棄置的現象,除了環境保護爭議外,魚電共生的土地正義與土地爭議浮現,漁民面臨地價翻漲問題,若是能整合地主有效解決,或許漁村也可以有不同面貌。
而太陽光電產業今年在台灣可說是整裝後重新出發,為了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以及(惡性)競爭,三家大廠整併為超級大的光電廠商,改以輸出光電模組為主,期待能順利轉型,但中國的六一新政來的不是時候,減少光電補貼,需求急遽減少,讓國內其他大廠紛紛出現財務危機,遣散員工,年底時又因為新躉購費率出爐,大幅調降的躉購費率引發了光電業者近年來最大的反彈,即將發動多起抗爭,也讓台灣未來整個太陽光電產業的走向,撲朔迷離。亮點部分,氣象局推出了再生能源評估工具,對於未來變異再生能源開發將有所助益,而綠能屋頂政策,透過政府零補助(其實還是有啦)、民眾零出資(但可以拿回饋地租)的辦法,讓光電屋頂持續在城市中遍地開花。總體而言,太陽光電可吻合尖峰需求,取代化石燃料的使用顯得有效益,關關難過就關關過,可以花時間處理好的問題就別急,期待我們的光電可以順利,給予第九名。